【論杯葛網媒 2】
昨天寫的筆記,過了一天,思前想後,發現還有些很重要的東西沒有觸及,請容許我在這兒補充一下。
前文的討論針對「杯葛」這個號召。我雖然不認同杯葛,但我認同質疑。現在有人以數以億計的資本投入本地媒體市場,而且暫時看不出合理的盈利模式,無論這個人是中國人、香港人、台灣人還是美國人,提出質疑是合理之至。
我認同質疑,但我也覺得很多現時流傳的質疑有點粗糙和含混,我希望可以嘗試多說兩句。一個人要投資傳媒,可以是為利,為名,而我想我們最擔心的是為權。這三者之間也不能完全分開:香港傳媒就很流行一個說法,說在香港辦傳媒要蝕錢沒所謂,更重要的是以「傳媒老板」的身分作對沖,方便在中國做生意。
這還算是明刀明槍的。我想我們更擔心的是暗箭難防。例如當新網媒花極大篇幅針對某一個社會議題,而這議題後面是某一利益集團或政治力量,則這些報道本身隨時可以成為例如特首選戰的「代理戰場」。另一種情況,就是在文章中嵌入觀點,例如凡是國際新聞都用中國視角去寫,潛移默化讀者的目光。
那麼我們應怎樣面對?請讓我提醒大家,傳媒的編採有立場,這不是新鮮事情,不一定要「紅色資本」的新網媒才會做。《東方》在特首選戰的角色,劉夢熊已說得很清楚了,對嗎?近兩個月來《東方》一天到晚談「假難民」,背後又有什麼政治目的呢?難道這兩個月就沒有更值得放在頭版的新聞?我看到一些朋友一方說要杯葛新網媒,另一邊廂又轉發《東方》罵泛民的文章,我想如果香港政論有「朋黨」這回事的話,大概是用在這種情況吧。
我們該做的,就是對所有的傳媒保持警覺,這就是自由的代價。新網媒有沒有潛在立場?肯定有—因為所有的傳媒都會有,沒有例外。而如果我們只是從合自己心意和立場的傳媒去接收信息,我們只是自己在洗自己的腦,多麼的沒意思。我們應鼓勵思辦、對話。特別是那些似乎不介意賺不賺到廣告費的新網媒,所謂的杯葛不會傷害到其收入,因為對方根本沒不在乎廣告收入。真正的對抗,是金晴火眼去監督,有理有據的批評。除非我們準備好要杯葛所有人,否則我寧願盡可能的不杯葛,但保持警醒。我不會叫你去杯葛《東方》(或《獨媒》、《立場》、《熱血》等等等等),喜歡的便轉發,不喜歡的便在轉發時留言說明為什麼你不喜歡,這應該就是自由社會的運作模式。
最後,昨天的筆記出街後有一些傳媒朋友向我提出新網媒的出現確實反轉了現存媒體的人才流轉,並對行業前景的影響有所擔憂。我期待聽到更多這方面的分享和討論。